9.9元包郵背后的真相,誰開啟了快遞員的噩夢?
來源:華商韜略
消費者對廉價的貪婪,才是困住快遞員,讓他們亡命送件的元兇?
雙11,平均每位快遞員每天需要運送兩百件快遞;因為工作失誤而被顧客打罵,沒有尊嚴,被人瞧不起;每天工作至少十個小時,半夜才是最繁忙的時候……
這些快遞員的辛苦遠超常人想象,而這些不幸的境況不只是企業(yè)的原因,或許消費者也難辭其咎。
9.9元包郵等對廉價的需求,一層層盤剝著快遞公司、網(wǎng)點、和快遞員。
改變你我生活,今天如火如荼的電商件大戰(zhàn),始于圓通創(chuàng)始人喻渭蛟張小娟的網(wǎng)購。
2005年春節(jié)前,張小娟在淘寶上買了一件皮大衣,結(jié)果等到年三十,皮衣也沒寄到,張就抱怨,說淘寶的這什么物流,太不靠譜了。
喻渭蛟被老婆普及了淘寶知識后,沒過幾天,便跑杭州去找馬云,那時淘寶才成立2年。
喻渭蛟本來覺得圓通跟淘寶合作,馬云應(yīng)該求著他。
但馬云態(tài)度很堅決,不把價格降到最低就免談。當時郵政系統(tǒng)的快件價格是22元,江浙桐廬幫的全國件價格是18元,淘寶一口就砍到了8元。
思來想去,喻渭蛟還是硬答應(yīng)了下來了。
雖然看似是不平等條約,也一筆雙贏交易。新快遞價格讓看似不可能的9.9元包郵成為可能,這迎合了消費者愛撿便宜的心理,因此大受歡迎。
于圓通而言,訂單大增,迅速形成規(guī)模效應(yīng)。
2010年,圓通的快遞量就能達到每天100萬件,2015年甚至達到了每天830萬件。而做高端快遞的順豐,客單價能達到十幾元,但數(shù)量并不多。
看似電商的合作是天使的饋贈,殊不知,魔鬼就在其身后。
雖然低客單價的營業(yè)模式讓通達系能盈利,但利潤并不高。為了保證企業(yè)正常運行,他們不得不降低成本,而最先被考慮的成本自然是毫無議價能力的打工人們。
減少員工福利,增加工作負荷,都是降低成本的最簡單的方式。
工資低,還增加懲罰機制,比打碎一瓶酒就要賠償3000元,快遞員賺的不如虧的多。
同時,他們還需要負責日漸增加的訂單,在馬路上與汽車賽跑便成為家常便飯。
通達系的高層們確實想擺脫這種糟糕的情況,但薄利多銷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商業(yè)模式。
快遞公司們面臨一種尷尬的兩難困境:減少員工的福利,降低快遞價格,讓企業(yè)茍且生存;或者提高員工待遇,增加成本,公司就此難以為繼。
另一方面,因通達系多采用加盟制,中央對地方諸侯難以轄制,即便總公司愿意退,那些控制網(wǎng)點的地方負責人,也不愿意推出仍舊有利可圖的價格戰(zhàn)。
當通達系陷入怪圈時,早年間下血本投入自建渠道、主打直營的順豐、京東,不僅能將公司的意志貫徹至基層,還憑借出色的基礎(chǔ)設(shè)施贏下了口碑和高溢價服務(wù),成為品質(zhì)快遞。
無論對于個人還是公司,做難而正確的事情,或許才是正途,容易的事情難免有看不見的。